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5025|回复: 0

[旅游攻略] 香港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9-11 14: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历史渊源
香港自中国秦朝起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国秦朝派军平定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
香港
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香港将保持资本主义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以廉洁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经济体系以及完善的法治闻名于世。历史的变迁,让香港从一个当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渔村,演变成今天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大都会。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殖民地的历史。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只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从维多利亚港远眺香港中环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条例》,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7月1日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模式、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事务归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7.2 流行文化
粤语歌是香港早年普及的大众娱乐,1920年代是粤曲的黄金时代,也是香港市民最普遍的娱乐,这时期香港的流行文化与广州一衣带水,并未形成独特的香港文化。1950年代之后,香港汲取上海普及文化,加上欧美多年影响,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歌神”许冠杰创造的香港口语演绎法,带动的中文歌潮流,对“粤语流行曲”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他是香港有才华音乐人的杰出代表。
香港电影始于1913年的首部香港电影《庄子试妻》。
香港电影代表人物——周星驰
二次大战后,大批内地电影人才及资金南下,香港先后成立多家电影公司,令粤语片在1950年代异常繁荣。当中1949年开创的《黄飞鸿》系列电影,连拍60多部,成为世界史上最长寿的系列电影。有一段时期,东亚各国政府一度只容许香港电影进口,令香港享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每年3至4月间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及香港电影金像奖,是香港电影界每年一度的盛事。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电影的全盛时期,高峰期港产片年产达三百部电影,超越当时的电影产量曾经全球第一的印度。自1990年代中后期,随着VCD,DVD等科技的发展和普及,香港电影事业开始走向下坡,2004年只拍摄了60部电影。但近年,香港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业人士纷纷与内地和台湾地区的电影业携手合作,创作出把香港电影和内地文化融汇一体的不少优良作品,香港电影业将继续发挥它对华语电影的影响力。
香港虽然只有数百万人口,却涌现不少让香港人自豪的名人。中国的第一个体育世界冠军容国团是一位出生在香港的地道的香港居民,他1950年代返回中国内地,在1959年的第25届世界杯乒乓球锦标赛夺得男子单打冠军,是香港也是国家的光荣。在香港长洲出生和长大的香港运动员李丽珊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为香港夺得滑浪风帆的金牌,是另一位让香港市民振奋人心的体育名人,巧合的是,帆船是香港的象征之一,这面香港回归之前唯一的奥运金牌,让当代的香港人十分难忘。文化方面,香港报人兼作家金庸(查良镛)以其风靡全球华人读者的武侠小说系列,脍炙人口数十年,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被誉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泰山北斗”。香港作家李碧华,亦舒,林燕妮,梁凤仪,梁羽生,黄沾,倪匡等都是近代和当代在香港、亚洲乃至华人世界知名的文化名人。
7.3 文物保护 
2013年国际文物保育研讨会29日在香港大学开幕,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在建筑遗产保护上仍存在不够与不当的问题,解决时要遵循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突出建筑遗产公益属性及尊重多样性等原则。
励小捷介绍说,内地的建筑类文物总计40余万处,时代上溯汉唐,下及近现代,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利用空间十分巨大,而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在国家加快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进行的,面临着如何兼顾建筑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需要等新问题。
他表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一方面积极为文物保护加大财政投入,2013年中央下达文物保护专项经费达144亿元人民币,是10年前的40倍;另一方面则通过不同级别的立法,对建筑遗产进行分级分类的保护。
但他也坦承,在建筑遗产的保护上仍存在着不够与不当两方面问题——“不够”主要指对建筑遗产利用和投入不足,对遗产内涵研究不够和利用形式单一、缺少创意等问题;“不当”主要指过度开发利用,缺乏对利用单位的反哺机制,以及存在明显的趋利倾向等问题。
8 宗教民族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1841 年已设罗马天主教香港特别行政区主教传教区。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约有25.8万人。天主教会在香港办有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基督教1841年传入香港 ,现已有50多个宗派,信徒28.5 万人。它在香港也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服务中心等机构。其他宗教还有:伊斯兰教教徒约5万人 ,其中半数以上是华人,印度教教徒约1.2万人;还有少数锡克教和犹太教徒。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

香港
9 经济发展
香港奉行利伯维尔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经济重点在于政府施行自由放任政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佛利民更视香港为自由放任经济典范。纵使政府于2006年9月宣布香港首创“积极不干预”政策不再适用,政府经济政策理念仍然是让市场力量主导经济,避免操控或者指导市场发展。商业规管精简、政府廉洁而高效率、简单低税制、法制健全及具高透明度、产权观念牢固及货币稳定等因素,加上香港拥有高技能及高效率劳动力,令大部分经济学家均认为香港是市场经济运作的佼佼者。香港经济以全球最自由开放而全球知名,美国传统基金会于1995年起、加拿大费沙尔学会(Fraser Institute)于1996年起及智库卡都研究所等所发表的自由经济体系报告,均将香港评定为全球首位。优秀的地理位置、资讯流通、高效率的配套设施及服务,都对香港经济作出极大贡献。
2010年3月发表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第7次评分,香港位居第3名,仅次于伦敦与纽约。于2011年及2012年连续两年,香港于世界经济论坛的《金融稳定指数发展报告》中均是排名首位。2013年2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其全球化报告,全球化指数涵盖60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分别计量其本地生产总值各个环节的全球化程度,计算方法基于5大驱动全球化因素:即对贸易的开放程度、资本流动、科技和意念交流、劳动力流动和文化整合性,结果显示香港连续3年排名最高。
9.1 经济发展
英国甫占领香港,即于1841年6月7日宣布香港为自由港,允许商船自由进出。香港凭着便利的地理位置以及水深港阔的海港,发展为转口贸易航运中心。直至1940年代,大量逃避中国内战的难民到港,当中不乏带着技能和资金的商人。二战后,中国大陆因为朝鲜战争而于1950年代初面对联合国实施禁运,香港作为转口港大受打击。凭着工业家的创意以及庞大而廉价的劳动人口,香港开始转型为轻工业型经济,工厂如雨后春笋冒起,加工出口的制品包括纺织品、胶花、假发、钟表、电子零件等。及至1970年代末,中国大陆实施改革开放,制造业开始北移,香港重新定位为亚洲区的转口港,金融业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成功转型为国际金融中心。1960到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赢得“亚洲四小龙”之一的美誉。在1987年,香港境内的生产总值 (购买力平价)追过英国;在1993年,香港境内的生产总值更高达中国大陆全境31省的四份之一。不过,到了接近主权移交时,受到移民潮的影响,香港不少人才和资金外流,使不少人对香港经济前景感到悲观,1995年《财富杂志》更发表了一篇题为《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 Kong)的报道,担心中国接管后,一切都会“完了”(“It's over”)。后来时代杂志表示错言“香港之死”。
自1997年主权移交之后,香港经济发展可谓一波多折。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物业市场及股票市场的泡沫爆破,市民消费意欲受到影响。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香港,8月有国际投机者狙击港元、期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政府于8月14日决定史无前例投放庞大资金入市干预,惹来极大争议。连同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区内需求减少,全年经济出现负增长,香港境内的生产总值下降5.1%。政府其后于1999年以盈富基金形式将所购入股票逐步沽售。1999年,美国的科网热吹至,香港股票市场再一次进入疯狂状态,香港经济略见起色。但随着美国科网热减退,香港的互联网泡沫亦随即破灭。
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旅游业,当年香港境内的生产总值增长急跌至0.1%。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4月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旅游警告,旅游业受重创,市民消费意欲受严重打击,政府动用118亿港元纾困。香港终于在6月23日从疫区名单剔除。其后,香港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实施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落实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个人游计划刺激旅游业发展。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鈎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同年的施政报告,政府确立了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且加以发展[。此后,经济增长势头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万点,当日成交达542亿元[145],2007年10月26日更到达3万点的历史高位。2007年香港经济总体被认为是形势较好的一年,失业率下降,股票市场畅旺,楼市复苏,当时各界都预料香港在未来发展仍会受惠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但稳定情况于2008年下半年因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而急转直下,香港自2003年7月以来长达5年的经济复苏结束,股市、楼市暴挫,裁员、结业此起彼落。直至2009年年中,香港出现轻微经济复苏迹象。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两岸四地294座城市的竞争力排行,香港连续十年排行榜首。报告分析指出,香港的金融业及专业服务业是中国城市中最优秀的,在贸易、法制及利伯维尔场中拥有明显优势。同年,香港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两岸四地城市中,蝉联榜首。主办单位指出,香港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运港口,亦是主要黄金交易中心,竞争力在国际间不断上升。同时香港也是连续两年被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级为全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经济体系。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表该年度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香港名列世界第8。
9.2 经济结构
时至今日,香港已经成为世界第11大贸易实体。以吞吐量计算,香港的货柜港口为全球第3繁忙的货柜港口,2008年达2,449万个20呎标准货柜单位。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香港国际机场是世界第三繁忙机场。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香港是世界第15大银行中心。由于2006年多间大型中国公司纷纷到香港上市,所以同年集资总值超越纽约,世界排名升为第二,仅次伦敦。根据穆迪信用评级,香港政府债券获Aa1评级,表示前景展望正面,反映香港经济具有极高弹性,及政府财政状况强劲。香港在多次金融冲击中表现出经济抗跌力,仍能维持较高人均收入、经济增长及财政灵活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8年数据,香港人均本地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为43,811美元,全球排名第7、亚洲排名第4,超越西欧的四个主要经济体系;按国际汇率则为30,755美元,全球排名第28、亚洲排名第7,次于卡塔尔、阿联酋、科威特、新加坡、日本及文莱。综观各产业以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最高,2008年数字为92.3%,当中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29.1%,批发、零售、进口与出口贸易、饮食及酒店业占26.9%,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则占17.1%。
香港服务行业的对象并非限于本地,而是面向全球。服务输出总值占本地生产总值比率甚高,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达923亿美元,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2.9%。输出服务主要包括商贸服务及贸易相关服务(占2008年服务输出总值的30.3%)、运输服务(30.8%)及旅游服务(16.4%)。
面对科技迅速发展以及全球一体化,服务业主导的香港经济也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开始转型向集中提供高增值服务、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此外,中国大陆经济进一步自由化,为香港多个服务行业带来更大商机,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当中,香港与中国大陆于2003年6月29日签订《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促进跨境贸易,鼓励香港商业开拓更庞大的国内市场,同时鼓励中国大陆企业通过香港与世界经济接轨。相关协议容许香港货物输入中国大陆可享有零关税优惠、香港服务业可享有优惠待遇进入中国大陆市场、两地专业资格互认安排,以及便利跨境贸易投资等安排。
10 政治情况
香港政治大致上沿袭至自英国殖民地时期的系统,行政、立法、司法及执法均互不隶属。特别行政区成立后,政治制度保持独特,与中国大陆截然不同。宪制性文件《基本法》确保邓小平所构想的“一国两制”概念得到落实,法治精神和司法独立不会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干预。另外,根据“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除了外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负责及防务由驻港解放军负责外,香港继续管理其他所有本地事务。香港可以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参与国际事务,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及奥林匹克运动会等。
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英国政府都不只一次的表示1997年后“一国两制”得到落实,但是仍然有香港政治人物及舆论质疑“一国两制”的运作。例如,法轮功在香港的公开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争取普选的态度、香港政治人物公开发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度的意见、2007年行政长官候选人梁家杰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实行香港政府高级官员任命权力等等,均引起了部份人士质疑是对“一国两制”及“河水不犯井水”言论的挑战。
10.1 行政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长(简称“特首”),代表香港政府。行政长官每届任期为5年(由选举年7月1日起),可以连任1次。由行政长官主持的行政会议为政府最高行政决策机关。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
香港
官为董建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委任的400人推选委员会在1996年12月的第一届行政长官选举胜出,在1997年7月1日宣誓就任。2002年2月,董建华获得由800人选举委员会所组成的逾700委员的提名,参加第二届行政长官选举,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自动当选,任期为2002年7月起的5年;然而,他于2005年3月以“健康理由”辞职,时任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出任署理行政长官。2005年6月,曾荫权在行政长官补选中自动当选,任期至2007年6月,即第二届所余下的任期。2007年,曾荫权争取连任,泛民主派公民党立法会议员梁家杰取得足够提名进入第三届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曾荫权成功连任。2012年,曾经出任行政会议召集人的梁振英在第四届行政长官选举中,以689票击败对手唐英年和何俊仁,当选行政长官。
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2年7月1日实施主要官员问责制,除了行政长官及行政会议外,香港政府由三层架构组成:第一层是司长,即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律政司司长,均是行政长官的首席顾问,负责制订香港政府最主要的政策;第二层是决策局,负责制订、统筹及检讨特订范畴,如公共卫生、运输及治安等的政策,和监督属下执行部门的工作;2007年7月1日起,决策局重新组织,加入发展局及改变组织其他决策局,使到决策局总共增加至12个;第三层是部门,是政府政策的执行部门,大多以“署”或“处”为名称。
10.2 立法
香港的立法机构是立法会,每届任期4年,原有60个议席,于2012年起增至70席。在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70名议席的其中35席经5个地方选区以比例代表制直选产生,有5席以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以直选产生,其余30席经28个功能界别以团体或个人票的选举产生。并非全体立法会议席通过普选产生,所有选民均可在地区直选投票,传统功能界别议席则只有数十万名选民有投票权,区议会(第二)界别由未有传统功能界别投票权的选民选出。立法会议员个人提出的议案、法案和对政府法案的修正案,须分别经地方直选议员及功能界别议员各过半数通过。
香港主权移交后,讫今共举行了5次立法会选举,分别于1998年、2000年、2004年、2008年、及2012年举行。由2012年选举所产生的第五届香港立法会中,建制派取得43席,泛民主派则取得27席。以政党计,民建联为立法会第一大党,其次为公民党及民主党。
10.3 司法及法律制度
香港司法机构负责就一切检控案件及民事诉讼作出聆讯,包括个人与政府之间的民事诉讼。香港法律制度建于司法独立之上,司法机构人员执行职责时,完全不受到政府行政和立法机关影响。
香港主权移交后,宪制性文件《基本法》开始实施。根据一国两制原则,《基本法》第8条确立香港继续以普通法为依归,并
香港
且由多条《香港法例》作为补充,有别于中国大陆的大陆法。第19条订明香港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基本法》第4章第4节则列明其他司法机关的安排,如第82条及第92条订明了可以按需要从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聘用司法人员,审判终审法院案件;第84条订明可以参考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司法判例。另外,第158条订明《基本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曾经4度解释基本法,其中两次由香港政府请求:包括香港人在中国大陆所生子女的居港权问题(1999年)以及行政长官呈辞后继任人任期问题(2005年),1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自行释法:对《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作出解释(2004年),及1次由终审法院提出:对刚果民主共和国实施的外交豁免权(2011年)。
司法机构由各级法院、特别法庭和审裁处组成。香港主权移交后,司法终审权的所属由英国枢密院改为香港自己设立的终审法院,法官由行政长官任命。高等法院分为原讼法庭及上诉庭。区域法院设有家事法庭。其他审裁机关包括各个裁判法院、少年法庭、死因裁判法庭、土地审裁处、劳资审裁处、小额钱债审裁处及审裁非电影类作品级别及性质的淫亵物品审裁处。
一如英格兰的制度,香港律师分为讼务律师(大律师)及事务律师(律师)。至2012年5月,香港共有1,108名讼务律师,当中90名为资深讼务律师和6,260名持牌及1,089名非持牌事务律师,分别由香港大律师公会和香港律师会授予证书及管理纪律。事务律师在裁判法院和区域法院有出庭权,终审法院及高等法院则限于讼务律师。香港法院亦保留了英国法庭礼仪,包括法官及律师穿长袍及戴假发等。
律政司会负责检控刑事罪行,在控告政府的诉讼案件中,代表政府出庭。律政司负责维护公衆利益,也可以申请司法复核或者是介入涉及重大公衆利益的案件。
10.4 政制改革
1990年代,当时的三大政党民主党、自由党和民建联均支持0708双普选。
2004年4月26日,2007年行政长官及2008年立法会产生办法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2007年及2008年不实行双普选,但承诺“最终将会实现普选”。
在2003年、2004年7月1日,分别有50万名香港市民游行“争取0708双普选”;在2004年立法会选举中,民主派议席由22席升至25席,亲中阵营的政党则凭着较多的功能界别席位有35席。2005年政府推出《政制发展专责小组第五号报告》,但被民主派议员批评过份保守,议案最终因票数不超过三分之二,而不获通过。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全票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2012年行政长官和立法会产生办法及普选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按照该《决定》,2012年的行政长官及立法会选举,在不实行普选的前提下,可以作出符合循序渐进原则的适当修改。《决定》又明确了2017年行政长官的选举可以采用由普选产生的办法,而在行政长官由普选产生以后,立法会的选举亦可以采用全部议员由普选产生的办法。《决定》最后决定了香港可以于2017年普选产生行政长官,另外可以于2020年普选立法会。
10.5 社会运动
于英国殖民地时期,香港已经出现了一些具规模的社会运动,包括1920年代的海员大罢工及省港大罢工、1956年的双十暴动、1960年代中期的九龙暴动及六七暴动等。1970年代,中文运动、保钓运动、“反贪污,捉葛柏”及金禧事件等亦引起了社会运动。而香港历来最多人参与的社会运动,是于1989年5月20日,约100万香港市民在台风下在中环皇后像广场集会,声援六四事件中的学生。
香港主权移交后,基于部份市民对香港政治选举制度的不满意、香港经济衰退及政府的施政失误等,使到累积了一定的民怨。至2003年7月1日,以反对《香港基本法第23条》立法为首的大批市民参与了2003年香港七一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达50万人。其后每年7月1日均有游行,主要为争取双普选。其中,于2005年12月4日举行的争取香港普选大游行,主办单位指人数有25万人参与。2005年12月,第六次世贸部长级会议在香港举行,引来世界各国反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反全球化等人士齐集示威,韩国农民、示威者与警察在湾仔一带发生冲突。
香港人因为经常举行游行及示威而致使香港被形容为“示威之都”,亦因此而被国际旅游指南《寂寞星球》评级为2012世界十大旅游城市。于2011年,全年有逾7,000宗公衆集会游行活动,每日平均有逾19宗。至2012年,全年有7,529宗公衆集会游行活动。
10.6 对外事务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一切的外交事务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负责。香港特别行政区自行处理部份对外事务,可在经济、贸易、金融、航运、通讯、旅游、文化、体育等领域以“中国香港 ”(Hong Kong, China)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关系,签订和履行有关协议。香港参与的国际组织包括有世界贸易组织、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国际结算银行、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等共14个。当中有作为正式会员或创会会员(有部分组织早已在殖民地时期加入),亦有委派代表参与出席。
10.7 独立和自治运动
香港独立运动与香港自治运动是两个不同的组织。
香港独立运动是指让香港成为类似新加坡,主权独立的华人城市国家的运动。其发展根源可追溯至英治时期的杨慕琦计划、香港主权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港两地意识形态差异等多方面因素。香港独立主义至今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支持,各政党均未提出香港独立的主张及政治思想。据2007年调查,64.7%港人反对香港独立。2012年起,有示威者多次在各次游行中高举香港旗,被陈佐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官员认为是港独势力抬头。但有意见认为,这些旗的出现是为了抗议中国政府多次干预香港事务及香港人对大陆人反感有关,而此行动其后亦被中国政府指为极少数的港独分子。
香港自治运动性质与香港独立运动相近,但并无主张或者提倡香港独立,而是促进港人本土自治的公民意识运动。2011年起,双非婴儿问题、中港矛盾加剧以及发生D&G禁止香港人摄影风波及光复上水站,致使部份香港网民透过网上集合资金,于2012年2月1日在两份报章上刊登一个反对双非的全版广告,被认为是香港本土主义兴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电话:0898-66661599    站长联系QQ:7123767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jtche.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3-28 19:31 , Processed in 0.1167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校园招聘信息

© 2001-2020 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校园招聘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