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3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旅游攻略] 深海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8-26 15:16: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海鱼(deep-sea fish),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见于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鱼类,通常在600~2,700公尺(2,000~9,000呎)以下。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麼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1 基本简介
  
深海鱼
deep-sea fish
  见于大洋深处的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通常在600~2,70 0公尺(2,000~9,000尺)以下。
2 主要特征
  分属十多个科,特征是口大、眼大,身体某一或某几部分有发光器。发光器既用于诱捕猎物,也用于引诱配偶。
深海鱼
深海鱼在进化过程中为适应压力极大,极寒冷和黑暗的生存环境而形成了这些特殊习性。深海鱼的栖息地是世界上最特殊的。由于深海中的竞争不如岸边或浅海中那么激烈,使许多原始类群得以存活至今。最重要的深海鱼类群有深海垂钓鱼、蝰鱼及毛口鱼。深海垂钓鱼属角鮟鱇亚目(Ceratioidei),它们诱捕猎物的方法是摇动脊鳍的鳍棘作为诱饵;蝰鱼属蝰鱼科(Chauliodontidae),有许多夹状牙,是可畏的掠食性鱼;毛口鱼属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鱼类。
3 相关种类
  深海鱼的品种主要有老虎斑、青斑、粉斑、加力鱼、马加鱼、红利鱼等十多种。
深海鱼
在餐馆里见的最多的就是石斑,石斑又包含了芝麻斑、海虎斑、油斑、青斑、东星斑等等十余种,这些鱼都属石斑类,但长像相差甚远。东星斑是石斑里的大美女,火红的鱼鳞,带着蓝蓝的小星点,产量不大,因此很名贵,大多在三、五百元一斤。老虎斑身着白色虎皮斑纹,肉质雪白细嫩,吃起来十分美味。还有些斑鱼长得十分丑陋,如北方海鲜餐厅里常说的老板鱼,全身长得参差不齐,实在不堪目睹。但这种鱼不好动,整日爬在水底,眼睛从不滴溜溜乱转,显得很沉稳,因此得名。另外,最常见得的是偏口鱼,也分左口鱼、多宝鱼等。这类鱼身材扁平,也不好看,但在水中游动时如同一只大蝴蝶,
  姿态很美。海鲜池里最名贵的鱼属苏眉,苏眉分大苏眉、小苏眉,大苏眉体重可达八、九斤一条;小苏眉产量极低,价格每斤可高达600-800元。海鲜餐馆里还可以见得如银枪鱼、沙尖鱼、黄鲫、小黄鱼及银鲳等近海产的小鱼种,这些鱼产量大,多见得的是冰鲜品,价格就很便宜。但它们肉质雪白、细腻,吃起来也十分美味。现在大黄鱼少了,不过据说可以适量捕捞,也因此我们能再次吃到真正鲜活的大黄鱼。
3.1 线鳗科
  科名: Nemichthy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中层及深海底栖

深海鱼

深海鱼
  特征: 吻部极端延长,成熟雄鱼下颚较上颚短且无法闭合。眼大体长具胸鳍,背鳍、臀鳍及尾鳍相连在一起。Labrichthys与Avocettina此两属的脊椎骨数在170-220间;而Nemichthys此属脊椎骨数超过750节
  其他: 全世界共有3属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俗称线鳗是因体长如鳗一般细长,却又比鳗的体型细,如线般细细长长故而称之
3.2 鼬鳚科
  
深海鱼
  科名: Ophidi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征:背鳍较臀鳍长或与臀鳍等长,肛门及臀鳍位于胸鳍末端下方。具鳞,许多种类鳃盖上有棘。最大的种类Lamprogrammus shcherbachevi(希氏软鼬鳚)可以长至2m。
  其他: 全世界共有47属218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7种。此科的分布极广,可由100m至2000m海底皆发现其踪迹,在深海的种类甚至眼睛退化至全无或只剩皮瓣。
  痕迹,外型变化众多但皆为底栖性鱼类,属于广布性的一科。
3.3 燧鲷科
  科名: Trachichthy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具眶蝶骨,腹鳍1硬棘,软条 6-7;背鳍硬棘3-8,软条10-19;臀鳍硬棘2-3 ,软条8-12。腹部鳞具鳞脊。种间的鳞差异颇大,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最大可长至55cm。
  其他: 全世界共有8属4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3种。此科的鱼分布深度由100m-1500m。在某些地区(如澳洲)此科的其中一种具有相当的鱼类资源,为重要的渔获对象,一次捕获量甚至达到数百公吨,但在台湾地区目前仅捕获到体型较小的种类,对于其鱼类资源仍有待开发。
3.4 合鳃鳗科
  科名: Synaphobranch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 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 征:鳃孔位在身体下方介于胸鳍之前,少数几种胸鳍退化。脊椎骨数110-205。
  其他: 全世界共有9属3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4属8种。合鳃鳗顾名思义鳍两边的鳃孔虽然是分开,但鳃外部的皮瓣相连接,像两个鳃合在一起而称之。
3.5 新灯笼鱼科
  科名: Neoscopel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体侧扁,上颚骨细长且由三块软骨组合而成,不具眼下骨。臀鳍起点远离背鳍。部分种类具有发光器。大多为圆鳞而Solivomer此属为栉鳞,而Scopelengys 此属不具鳔,其他皆有鳔。脊椎骨数29-35节最大可至30cm。
  其 他:全世界共有3属6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3种。此科的鱼与灯笼鱼科的鱼极为相似,两者大多都具有发光器,而此科的鱼较大且体色偏红,可与灯笼鱼科作一区别。
3.6 灯笼鱼科
  科名: Myctophidae
  
深海鱼
  地理分布:全世界
  深度分布:中层及深海底栖
  特征: 脂鳍是由一盘状软骨支撑,具眼下骨。臀鳍起点在背鳍下方或略后。头部及身体具有整排或几组的发光器,仅一种不具。多数为圆鳞而其中四种为栉鳞,皆具鳔,脊椎骨数28-45。
  其他:全世界共有31属22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5属17种。此科鱼种类颇多,但体型偏小约为5cm左右,为海洋中其他肉食性鱼类重要的捕食对象。已有许多研究证实其具有每日垂直迁移的情形,迁移距离甚至超过数百公尺,丰度分布日间最多在300至1200m间;而夜晚最多在10至100m。
3.7 黑头鱼科
  科名: Alepocephal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齿小而鳃耙多且长。鳃盖骨鳍条数5-13. 许多种生活在超过1000m的水层。
  其 他:全世界共有17属9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3种。此科的特征在于头部与身体的颜色不同,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是头部呈现黑色俗称油鱼的黑头鱼。
3.8 红口仿鲸科
  科名: Rondeleti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头部箱型,皮肤表面光滑。侧线是由14-26组垂直的感觉孔组合而成。尾部软骨3块,脊椎骨数24-27。
  其他: 全世界共有1属2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此科不具鳞片,侧线感觉孔呈现纵向排列为其特征。
3.9 稚鳕科
  科名: Moridae
  地理分布:全世界
  深度分布:底栖
  特征: 背鳍一或二少数为三,臀鳍一或二。下颚须有或无,若具齿齿细微。鳔与耳石相连以收集声音。
  其他: 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3属5种。此科为底栖性鱼类,分布由浅海至2500m皆有分布。此科的鱼腹面常具有发光器,而呈现黑色。
3.10 银眼鲷科
  科名: Diretm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无侧线,背鳍及臀鳍不具棘。背鳍软条24,臀鳍19-22软条。腹部具鳞脊。脊椎骨数20-32,最长可达37cm。
  其 他:全世界共有3属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
3.11 宽咽鱼科
  科名: Eurypharyng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鳃孔小,与吻端距离长于与肛门的距离。鳃条骨数5,内脏游离骨数6。口非常大,齿小,胸鳍亦不明显。
  其他:全世界共有1属1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背部具有发光器,无垂直迁移的现象。
3.12 海蜥鱼科
  科名: Halosaur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前上颔骨及颔骨具齿,背鳍在肛门前,且具9-13软条无硬棘。凹陷状的侧线延伸整个身体,而鳞片较大的侧线孔在身体两侧,约为30个侧线鳞数。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属1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3.13 炉眼鱼科
  科名: Ipnop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眼小或退化成盘状。无幽门垂,背鳍软条8-16,臀鳍软条7-19,胸鳍软条9-24 。鳃条骨数8-17,脊椎骨数44-80,Bathypterois此属中18种具有延长之胸鳍、腹鳍与尾鳍。
  其他: 全世界共有6属29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底栖性鱼类,会利用延长的腹鳍及尾鳍站立在海底,而呈现三角形,故另有俗名称之为三角鱼。
3.14 孔头鱼科
  科名: Melamphaidae
  地理分布:除地中海及北极海外其他海洋
  深度分布: 深海底栖
  特 征:背鳍具有1-3个小棘,胸鳍1硬棘,6-8软条。尾鳍前端具 3-4 棘。 具圆鳞,鳞大但易脱落。无侧线或只有1-2个侧线孔,脊椎骨数24-31。
  其他:全世界共有18属87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眼部具有眶蝶骨。
3.15 背棘鱼科
  科名: Notacanth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侧线隆起在两侧,鳞小,每列至少50个以上。一些种类的腹鳍具有3个似硬棘的鳍条。以底栖性动物为食(如多毛类及腔肠动物),亦以浮游性甲壳类为食。雌性的数量大过于雄性数量,较大的狭首形幼鱼可能归属于此科。
  其他:全世界共有3属1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3.16 仿鲸科
  
深海鱼
  科名: Cetomim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表皮不具鳞,眼小或退化成痕迹。鳃耙3或4,无发光器,仅在肛门周围,背鳍及臀鳍底部具凹陷的组织。脊椎骨数38-59。生时体表颜色褐色或橘红色。
  其 他:全世界共有9属20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属1种。
3.17 囊头鲉亚科
  科名: Setarch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深海底栖
  特征: 鲉科的鱼背鳍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亚科的特征在于侧线是连续的凹槽,体披圆鳞,下眼眶脊不明显。
  其 他:全世界共有3属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2种。此科的鱼属于鲉科下的亚科,而浅海的鲉科及俗称的石狗公或石头鱼,其肉质鲜美是高经济价值的鱼类,但深海的鲉科卖相及肉质皆不佳,故无经济价值。
3.18 鲆科
  科名: Bothidae
  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深度分布:底栖性
  特征: 大多种类两只眼睛在左侧身体。鳍不具硬棘,背鳍起点在眼上方或前方。背鳍和臀鳍接不与尾鳍相连接,肛门在盲侧。卵黄具一个小油球,多数种类具经济价值。
  其他: 全世界共有21属154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12属27种。此科鱼类的分布很广,为浅海地区重要的鱼类资源之一。但在深海的种类肉质较软,易腐烂不易保存,因此食用的价值不高。
4 主要营养
  据东京大学农学部研究,深海鱼的蛋白质含量与一般海产鱼类相同,但脂质一般较少,因此深海鱼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食品。其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鲣鱼、鲐鱼、沙丁鱼等大致相同,均是完全蛋白质。坚持每日吃鱼50克[1],可减少40%心脏病的发生,尤以吃深海鱼为佳。鱼里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被俗称为“好脂肪”,它们能担当天然抗凝血剂的帮手,可降低血压、抑制心肌的兴奋性、减慢心率,从而保护心脏[2]。
5 发展研究
  台湾过去对于鱼类的研究着重于珊瑚礁鱼类及其沿近海经济性鱼类的分类和其生物学相关之调查,反观在深海鱼的采集及研究方面较为欠缺,主要是因为没有可以采集深海鱼类的船只及网具只有在一些可拖到600-700公尺的底拖渔船的下杂渔获中发现若干。中研院动物所乃增购了长达一万公尺的钢缆,并在法国MUSORSTOM之指导下装在海洋一号研究船上可使底拖网具(beam trawl及otter trawl)作业达到海底数千公尺深。此外我们也自行设计制作了中层网(IKMT),使深海生物的研究不再只局限在底栖性鱼类的采集,在过去一年五次的航次中总共捕获到深海鱼类多达150种以上,包括有:鼠尾鳕科、巨口鱼科、褶胸鱼科、软骨鱼纲、深海鮟鱇亚目等。本次展览除了针对以上四个大类群作个别介绍外,其他各式各样长相奇特的深海鱼我们共挑选了18个科,在此亦作一综合性的介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4-19 13:35 , Processed in 0.031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